在牡丹仙子的陪伴下,快乐的四月很快就要过去了,还没来得及抽出时间的亲们要抓紧啦!再不来,过了五一,牡丹花可就成牡丹树啦
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其中一位朋友的游记作品
洛阳之行游记
茉莉花
4月18日,我们一行4 个摄友及一摄友带的家人6人,由摄友张老师带队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——去洛阳看牡丹。早上10:38坐上高铁直达郑洲,在此中转抵达洛阳龙门站。此次洛阳之行历时5天,在当地游玩了三天,于4月22日早上坐高铁返程,晚餐前到家。事后整理照片配上说明编成美篇,以此作为留念
在郑洲高铁站中转时,拍的一张剪影。
**天游的**个景点就是**的白马寺
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,洛龙区白马寺镇内。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(公元68年),中国**古刹,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**座官办寺院,有中国佛教的"祖庭"和"释源"之称,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。
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、明、清时所留。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、二天将、十八罗汉等,弥足珍贵。
白马寺香火非常旺,大门口正好遇上广东佛学院学生来此参禅,寺庙内沿途遇上不少和尚,出来后继续往前走还有一片很大的寺庙,这里环境很好没那么喧哗,路途中经过狄仁杰墓,不过有意思的是,这边相对幽深的寺庙里住的全是尼姑。不禁让人多想,现今世界和尚尼姑往来否?
清凉台位于寺院后部,是白马寺的胜景,是一座砖砌的高台。被称为"空中庭院",雄辉古朴,蔚为壮观。清凉台是东汉明帝刘庄避暑读书的地方。印度腾、兰二位高僧在此台禅居和译经传教。**部汉文佛经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就是在这里翻译出来的。
两位印度僧人在清凉台上的译经工作,奠定了白马寺作为中国**译经道场的地位。
毗卢阁左右各有一株古柏,据导游介绍,房前左右两棵柏树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了。
问佛
第二个景点:看牡丹
从白马寺出来,马路对面不远处就是神州牡丹园,今年是第36届牡丹文化节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,2010年11月,升格为***节会,更名为"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",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。
1959年,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:"牡丹是我国的国花,它雍容华贵,富丽堂皇,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、美好幸福的象征"。今天,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,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,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,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实现中国梦。我为生活在当今和平盛世的中国而满足与自豪。
牡丹花姥紫婿红,富丽堂皇,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。自宋以来,牡丹即被称为"富贵花"。花开花落二十日,一城之人皆若狂。
还未进园,在大门口不论老少妇孺,男人、女人,用花环装扮自己,爱牡丹之心溢于言表。
游完牡丹园,就近吃了河南烩面后,前往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。那里是武则天上朝理事的明堂与祭祀活动的天堂遗址,如今已在原遗址处重建了原建筑。
站在天堂上可俯瞰明堂
\
刚好遇一对情侣拍婚纱照,摄友海水赶紧抢拍的一张
梦回大唐盛世
天眼
当年武则天理朝政的龙座
天堂遗址是武则天时期的礼佛堂,为薛怀义所主持建造。内有夹纻干漆大佛一尊,通天达地。可俯视明堂。"是武周时期世界上*高的纯木构架建筑,仅存在七年,毁于一场大火。2013年修建的新天堂为外五层内九层,象征武则天九五之尊的历史地位。
天堂建筑模型
站在天堂顶层外侧栏杆处俯望洛阳城,现代建筑掩映在古建筑木栏之间,依稀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,相互深情对望,彼此依恋。
下午5点多,来到今天的*后一站,洛阳古城的象征——丽景门,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,*早始建于隋朝,自从代表夏商周三朝王权的九鼎置于洛阳后,此地就成为历朝历代必争之地,守护着十三朝帝都的丽景门城楼屡毁屡建,由此宋代大历史学家司马光曾发出感叹:"若问古今兴废事,请君只看洛阳城"。
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城墙,城垣高厚,走进城门洞,夕阳照在青石板上,游客们边走边吃边看,闲适悠哉东瞧西望,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,谁曾想过历史上这里是金戈铁马,战火纷飞的战场。
第二天游程:中岳庙和少林寺。从洛阳坐车需约2小时车程来到中岳庙。该庙留下的主要印象是:**,中岳庙古树非常多,绝大部分树龄在3000年以上。第二,中岳庙崇圣门两边有宋朝铸造的铁人,是嵩山的镇山之宝。第三,嵩山属于"中岳",而中岳庙则是"天地之中"的代表。
三千五百年的树龄
宋代铁人,摸摸腰腰不疼,摸摸手手不疼
中岳嵩山竣极天下,始为万山之祖,成为地理座标,故称天下之中,中国一词由此而来,中国四大名山以中岳嵩山为座标称呼东岳泰山 、西岳华山 、南岳衡山 、北岳恒山 。
午餐后来到少林寺
少林寺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,故名"少林寺"。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年),是世界**的佛教寺院,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,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被誉为"天下**名刹"。
三皇寨是嵩山*为竣美的一处风景
我们乘索道上嵩山,下索道后 迎面跃入眼帘的是凌空飞架半山腰的窄窄栈道,据说有3000米长。小心翼翼地走在栈道上,眼前虽然有壮丽的美景,但脚下却是万丈深渊,不免让人颤抖。却又为她的壮美绝伦而惊叹不已!
那长年的地质演变形成的壁立千仞,陡、险、峻,无与伦比的华夏奇观,让我们大饱眼福!据记载:书册崖是嵩山石英岩地貌的标志性景观之一。
在距今十八亿年前,嵩山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------中岳运动,这次运动使嵩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石英砂岩经变质作用成为石英岩,原本近水平状的岩层经褶皱在此处变为直立状,貌似一本即将打开的地质史书,故取名书册崖。
第三天:龙门石窟与关林
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。龙门石窟与莫高窟、云冈石窟、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。
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,之后历经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,南北长达1公里,今存有窟龛2345个,造像10万余尊,碑刻题记2800余品。其中"龙门二十品"是书法魏碑精华。
关林名字的由来
三国志时期,孙权偷袭荆州,关羽退走麦城,大义归天。孙权害怕刘备起兵报复,将关羽首级送给洛阳曹操处,但被曹操识破,曹操敬慕关羽为人,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,刻沉香木为躯,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,并建庙祭祀, 即今关林迄今已有1790余年。
明朝,万历二十年(1592年)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,扩建关林庙,明朝封圣,清朝封为"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",始称"关林"。
"威扬六合"为慈喜太后的御笔
关林庙前的结义柏
关公青龙偃月刀
在关林庙出囗处一片芍药花静静地盛开,美极了。有诗云:"芍药承春宠,何曾羡牡丹"。
洛阳饮食文化底蕴深厚,每道菜都有自己的典故,牡丹偃菜,偃师银条、黄河大鲤鱼、中国十大面食之一的河南烩面,好吃的粉浆面、糊辣汤、洛阳水席中的头道菜叫牡丹宴菜,民间总结洛阳女人有三皮:凉皮米皮赶面皮。这次出游由当地人做向导,尝遍了洛阳的美食,领略了当地的饮食文化,吃的爽、爽、爽!
4月22日早上,由当地朋友带我们吃了当地地道早餐后,送我们前往车站,结束了此次愉快的旅行。
注:部分照片由摄友思雨与海水提供
附,92年到郑卅出差顺道去过少林寺,时光荏苒,如今已过26年故地重游。当时门票为2元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