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存在困境及建议
发布时间:2015-08-24
作者:
来源:
浏览量: 134
一、存在的困境
近年来,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加大,大量旧建筑物被拆毁,或由于地震破坏产生的城市建筑垃圾量越来越大,对建筑垃圾进行再生利用已成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。然而,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,存在一定的问题,简单总结有以下几点:
1.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不完善
经过十年左右的研究和示范性应用,以及标准规范体系建设,我国已经颁布实施“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(GB/T 25177-2010)”和“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(GB/T 25176-2010)”,但是相关应用规范、施工规范和检测规范等仍不健全,沿用普通混凝土规范又不乏偏差和受限制之处。另外,由于国家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,各地方政府对建筑垃圾的管理未能统一,而且有时候各部门间责权不够明确,一些已有的政策并不能很好地落实。因此,国家必须研究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,以保证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。
2.政府扶持力度不明显
鉴于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经济效益不突出,政府已经给出了税收优惠政策。由于建筑垃圾再生建材价格和性能的劣势,工程建设方并不乐于选择再生建材,则政府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难以发挥作用。垃圾的搜集、运输、堆存、分拣、破碎、筛分等都需要投入资金,除金属、木制品、拆除后经过清理的砖通过废品回收利用取得一些回报以外,对于用废砖、废混凝土加工的骨料及配制的低标准混凝土及其空心砌块、混凝土空心隔墙板等其附加值都很低 ,而制造成本一般要高于用新的天然原料制造的产品,加工制造者获利很少,所以对建筑垃圾的利用很难持续发展。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如何支持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工作,制订什么样的政策支持促进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,由哪些部门组织协调,如何将扶持落实到位,政策法规上如何引导等一系列问题,都关系到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前景。
3.价格优势不突出
建筑垃圾再生建材价格优势不明显,甚至在某些中小型城市,再生建材的价格高于普通建材。目前大型城市土地成本又太高,如果计入土地成本,则再生建材的价格也将高于普通建材。如果仅靠市场手段,建筑垃圾处置企业甚至连土地都拿不到。
4.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水平低,产品的附加值太低
现在除了对废弃旧钢材回炉利用的附加值比较高外,其他几种利用方法所得产品的附加值都很低,不利于建筑垃圾的长期利用。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大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,研发一些先进的利用技术开发一些高附加的产品,在解决建筑垃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也能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。
二、建议
1.推动建筑垃圾处置的国家相关大政策和细则迟迟没有出台,各地方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管理不一,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。国家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2.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政府多部门的参与与支持。建筑垃圾清运的规范化管理,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协调管理;将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建设规划;为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企业提供融资渠道;政府应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,明令各工程项目使用一定比率的再生资源,鼓励建立市场机制。
3.提升大众对再生材料的认知观念,鼓励研发再生建材新技术,扩大下游产品类型,使企业利润*大化。
4.培训专业技术型人才,指导、监督、管理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流程中各环节的工作。
5.制定“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”,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,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,*大限度的减少建筑垃圾数量。
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价值具体体现
综合以上现存的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种种困境,不难发现,这一产业仍然需要众多有志之士从市场运作、产品出路、政府扶持等方面寻找更好更有效的方式。根据目前的现状,总结如下几种发展路线:
1)低端加工快速处理路线:路基稳定材料需求量巨大,但是具有一定时效性,所以需要快速高效的处置设备做保证,且以移动式或半移动式设备为佳,则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经济效益。
2)中等加工的常规路线:目前,混凝土和块材制品是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主要途径,根据以上分析,块材制品路线适宜在大中型城市发展,不适宜在小型城市发展,因为小型城市天然材料和人工成本较低,再生块材难有价格优势。
3)深加工的高端路线:我国建筑垃圾中烧结黏土砖含量极其丰富,如果将其加工磨细成为80微米以下的粉体,可作为水泥混合材和混凝土掺合料,大幅提升其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。
上一页
下一页
相关新闻